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精采书评
精采书评
站内搜索
站内全文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采书评 >> 精采书评   
遵义市教育局退休干部,现《遵义历史文化》副主编钟永玖为《时光不语》作序
 时间:2023-04-18 来源:中国文化出版社  作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点击:254
 

守正笃行著华章

——序《时光不语》

钟永玖

桂珍老师的散文集《时光不语》即将付梓,约我为之作序。我思绪万千,诚惶诚恐。想不到她竟先写了《后记》,在结尾处点出名来,让我毫无退路。

想起来,作为大学时代的学兄,听说中学时就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到了大学,也常在系刊上露面,并主编过《朝阳》系刊。大学毕业后,还有过几次通信。多年来,学兄在遵义最高学府任《写作》课教师,如今已出版了几十部著作。其中的《毛泽东写作艺术探微》,还受到许多读者好评。那么,为学妹出书写篇序文,这不是理所当然?

然而,学妹有所不知,在学兄看来,且不说学妹的文章如何令人佩服,又正值顺风顺水,倚马可待之势;而学兄虽说浪得虚名,却已日暮西山,时过境迁。三年疫情防控,三年癌魔缠身,有大鬼带头,许多小鬼趁虚而入,各种疾病轮番折腾,已让学兄精疲力竭。时至去冬今春,虽全面放开而无“阳”,尚能得以些许慰藉,当众人都欢呼金虎送旧,玉兔迎春之时,学兄既入本命之年,又站在“阎王不请自己去”的当口。如此命运,尚不能向忌神求饶,又何有余力?

桂珍是一位教师出身的法律工作者,也是一位守正笃行的作家,因此,学兄还是习惯于称桂珍老师。

学兄深知,让人写序,这是善意的抬举,也是对学兄的信任,怎能不识好歹而推诿?当桂珍老师送来书稿,作了全面交待,学兄便开始认真阅读,正所谓先睹为快!

全书三十余万字,七十余篇文章,三个部分组成。“人生海海”,“山山而川”,附录“不过尔尔”。意思是说,我这本书的内容,或者是写人记事,或者是旅行游记,或者是朋友们的说长道短,都不过如此而已!于是,作家那云淡风轻之态,宛然可见。打开书页,虽觉不少篇章都曾在网页和书刊中读过,并留下美好印象,到如今,那都已成零星的记忆。这次重读,与一些未读过的篇章组合,则又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具体说来,所收文章,有的是应采风而写,有的是因友情而作,有的是为抗疫而记,有的是由旅行而述。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自己的人生,也反映了社会的风貌。

枫香镇的纸房村是一个重点扶贫村,我们都去采风写了文章。但我因循守旧,疏于创新,难免平平。想不到,桂珍老师将《何似在人间》在微信中发给我欣赏,就不禁拍案叫绝:“虚实结合,空灵优美,如诗似画,受益非浅!”桂珍老师说她不会写诗,这不就是诗吗?

《同唱一首歌》也是采风之作,其内容是写洪关苗族乡的双胞泉和红豆杉。这是一幅美丽的大风景。但作者没有着重描写它的壮观形象,而是运用比拟的方法,展开想象,进行历史的回顾,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行情感的表达。双胞泉和红豆杉的关系,朦胧而暧昧,隐晦而含蓄。它表现的是沧桑之美,传达的是无私之爱,歌唱的是纯洁之情。

同是采风文章,《青山处处埋忠骨》就写得具体实在,哪怕是久远的历史,都要作认真的考证。长征的伟大,世人皆知,壮烈的英雄,谁不敬仰?因此,当作者来到洪关乡太阳坪,站在制高点的玻璃栈道上放眼远眺的时候,不是去欣赏那壮丽的美景,欢呼那壮观的场面,而是思考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为1935315日,就在附近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我红军战士共牺牲了二、三十人。作者展开对这段历史的叙述,充分表达了对红军烈士的缅怀,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

还有《中华民族一家亲》《醉在洪关》《说再见,为再见》等篇,应该都属采风文章,但写法各有不同,很值得玩味。“中华民族一家亲”,本是一种酒名,是一种食品。作家用作文题,以双关的手法引人遐思。但开篇却举杯呼应,不离主题。喝了别人的酒,自然要为之唱赞歌,但全然没有一点广告的痕迹。整个场面都让人沉浸在浓浓的醇香之中。醇香中有优美的诗情画意,更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忠贞的爱国主义情怀。

桂珍老师的写作手法娴熟多变,是因为她善于吐故纳新,有时甚至冥思苦想,也要独辟蹊径。这种创新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

采风,原意是指对民情民俗的采集。过去是特指对民歌民谣的搜集,现在已经扩大范围。其实,采风也是一种旅游,许多采风文章也是旅游文章。反过来,有的旅游也是采风,所写文章又何尝不是采风的收获?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采风,大多是有单位邀请,经团体组织,为有目的地进行宣传的采访写作。而旅游写作则是一种出于兴趣爱好的自觉行为。桂珍老师是一个喜好旅游而又勤于写作的作家,每当旅游,总是仔细观察,认真采访,搜集资料,及时写作成文。

云南是旅游大省,这些年,没去过的恐怕不多,而去过几次的也不少。但是,去过了又怎么样?都认真采访写作了吗?桂珍老师“又去云南”,却不是走马观花,空手而归。尽管已经早过古稀,儿子也在云南,她却一个人有目的地自由行走。不怕艰难困苦,就是要寻幽探胜,采撷那些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料。她第一站去斗南花卉市场,就写了《鲜花白菜价》;第二站去水木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就写了《上帝的食品》;第三站去西山区团结乡乐居村,写了《古彝村里面包香》;第四站去五华区玉案山,写了《筇竹寺》;第五站去建水古城,见识了千年紫陶,写作了《两张名片》;第六站去电影《芳华》取景的一个寨子,写了《匆匆一瞥碧色寨》。第七站是去观看古老的元阳梯田,虽然人地生疏,道路难行,但一路走来,内容丰富,趣味良多。她接连写作了之一、之二、之三,总题目就是《梯田好看路难行》。由这个行程和收获,可见作家思维之敏捷和“拼命三郎”之执着。而事实上,她写了十二篇,还有感慨,又写了《旅游路上交新友》。她还将离滇上车时一件尴尬的事化为趣事,联想起过去的一些逸事,将散落的珍珠串连起来,竟成了一篇《旅游路上趣事多》。是的,我们生活中的趣事很多,但不好把握,大多不考虑入文。文贵真,桂珍老师艺高人胆大,敢于写出来,在让人捧腹之余,又回味无穷。正如杜康酿美酒,在不经意间,却出了一篇好文章。

收入本书中的旅游文章有三组。除了“又走云南”,还有“丹桂十月走上海”“游北海”。

我们知道有“云南是旅游大省”的定论,却未闻“上海是旅游大城”的说法。但我读了走上海这一组文章,却可用“很过瘾”三字来形容。桂珍老师去过上海多次,但都是出差,人多事忙,所写文章,既不是游记,也不是采风。而这次是在退休之后,因常住上海的弟弟张军相邀,专程去玩。但作家不以游玩为目的,却变成了一次采风活动。她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的见闻和思考,内容非常具体丰富。

日记从1015日开始。这天从遵义到上海,主要是记录去上海的经过,其中就免不了对前几次去上海的回忆。第二天由侄儿开车送达世纪公园,弟弟张军和弟媳聂辉玉作陪,本是漫游观览,但桂珍老师却如饿虎扑食,忙得不亦乐乎。下午去登东方明珠,更是格外兴奋,她跑上跑下,观察得更加仔细。然后,去迪士尼旗舰店,观看音乐报时钟鼓楼,接着又去外滩,饱览各种风景。第三天则去桂林公园和七宝古镇。第四天去了醉白池公园和广富林文化遗址。第五天去龙华烈士陵园、中共一大会址之后,又去南京路,去豫园。第六天去了“网红打卡处——武康大楼”、“田子坊”。第七天去了思南公园、苏州河长廊等处。这一路走来,弟弟张军是最方便的向导,也是最恰当的解说。弟媳是最好的陪伴。因之,让她收获满满。第八天忙着回遵的准备,晚上由侄儿开车逛夜上海。因为不能下车,就只有“坐车观花”。由此,为上海之行画上句号。第九天坐10小时火车回到遵义。回家就忙于写作,一连写了九天的日记,最后再添上一个《尾声》,等于写了十篇文章,洋洋洒洒近四万字。我阅读后,长了不少见识,确有丰富、充实、饱满、厚重之感。

在世人的心目中,所谓旅游,无非是因为在家待久了,走出户外,开开眼界,游山玩水,放松放松。但我读桂珍老师的游记,却因她的高度投入,让人感觉很忙,很累。按理,去云南最是游山玩水时,但她专注于观察采访,并未放开游乐。到上海无山可游,东方明珠可算一座高山;也无水可玩,有黄浦江外滩可玩,但都不是游山玩水的本意。实际是逛各种公园,览新旧建筑,参观文化遗址,欣赏历史古迹。去北海,可说四家七口人一道,目的就是游玩,但我也没看出桂珍老师玩的味道,只通过她的笔触,看到了北海的风情。由此,我认为,所谓旅游,应该分为娱乐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当然有文化旅游的乐趣,但它要“逼迫”你去采访、记录、写作,所以,又很辛苦。这种辛苦是真正的辛苦,但往往被一种忘我的执着所转移,故自己并不觉得苦。有苦必有乐,当你写出了自己满意的文章时,那更有无法言表的欢乐。

因友情而作的文章,自然是友情写作。难道不是吗?贵州省写作学会遵义联络处举行的“敬贤思齐”活动,并没布置写作的任务,但因为友情的冲动,总忍不住要写。作者收入本书中的《在这个“圈子”里》、“境界人生”、《生命与使命同行》《我眼中的刘远俊老师》是友情 写 作 , 《 大 孝 大 爱 天 使 女 》 《 往 事 难 如 烟 》 , 以 及 《 我 的20212.242.25》难道不是友情写作?友情写作特别重情,因情推动而写,但又难见一个情字。友情写作是自觉自愿的写作,既写得认真,又不需要偿还。其目的只是为了表达,为了记录。

《在这个“圈子”里》是在大会上的发言,充满浓重的情意,显然是友情写作。

“境界人生”这篇写在下的文章,既收入书中,按理说不应该让我写序。但让我写序,也不是为了还情。这在开篇已经说得很清楚。那么,对于“境界人生”。我该怎么说呢?坦率地说,可以写一篇文章。但此情此景,我只能言简意赅地说:情浓意厚,构思巧妙。古树名医张本光,在我看来,是个了不起的奇人。他事迹感人,材料丰富。但桂珍老师选择了一个好的角度,取其精要,写出了一篇好文章,让我很佩服。刘远俊老师和我的交往时间不短,已是老朋友了。因为他的岳父曾在遵义师专任教,所以我们有些共同语言。我在得癌症前,也能喝几杯,因此,每当一起聚餐时,我端起酒杯就想到他,他端起酒杯就找我。古语云:“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又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说明,我们已算知己了。后来得了病,我不敢疯狂,就少了一些交往。当然,酒都浪人的书法也让我很佩服。有一次,去金沙源村采风,我创作了一组诗,源村的同志来电话,说选了我两首,要我找书法家书写出来发过去,以便刻石作栏,装饰学校风景。我请酒都浪人和葛镇亚先生各写一首,都送去用上了。在写作学会遵义联络处为我举行“写作60年座谈会”的时候,刘老师既撰诗作联,又赠书法作品。可惜,在为他举行“敬贤思齐”活动时,我却未能参加。当我读到桂珍老师写他的文章时,就好像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我眼中的刘远俊老师》写出了我的心声。真好!

如果说,我们把对父母的孝敬定为感恩的话,那么,一个叫向越的女孩面对那么多无亲无故的无助老人,不嫌脏,不怕臭,不怕忙,不顾累,进行无微不至的孝敬,又算什么?《大孝大爱天使女》,写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的医务工作者,不仅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孝敬了不能自理的老人,真是难以令人相信。那么多老爷爷老奶奶,既不是她的父母,也不是她的亲友,更没有高额的报酬,但需要解决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问题,难度极大!如果没有一定的技能、智慧,无法做到,如果没有耐心、善心、爱心和奉献的精神,更做不到。读这样的文章,我就想到了白求恩。

陈家仙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形象美丽、思想单纯、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农村女孩。两年前,我们谈起大学时代的陈家仙,桂珍老师很快就在微信群中发出了她们的合影照,随之又发了一篇《往事难如烟》的文章。我读后,“分享佳作,感慨良多!”并随即写道:“读了张老师的《往事难如烟》,一个模糊的陈家仙变成了一个清晰的陈家仙,一个美丽的陈家仙变成了一个高尚的陈家仙。”回忆起当年陈家仙和我及彭成樑一起,在中文系阅览室帮助江泽纯老师工作约一年的情景,陈家仙的确给大家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想不到水芯老师也跟着发文评道:“向勤于笔耕的张老师学习,生命不息,舞文不止。你笔下你的朋友很鲜活。”

自己的手机丢了,寻找的时间花了两天,用一万八千余字的篇幅来叙 述 寻 找 的 过 程 , 这 似 乎 有 些 小 题 大 作 。 但 作 者 以 《 我 的2021.2.242.25》为题,这题目是别致的,又让人有举重若轻之感。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事真实得难以让人相信。因此,开篇就来一句“本故事绝非虚构”,这就不能不让人认真读下去了。但阅读文本,第一节却要让人“轻松轻松”,的确也让人心平如水。想不到第二节写去“逛超市”,却平地风波。读者跟着心急火燎,也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一个个平凡的人物陆续登场,也随作者的心绪而波动,高潮叠起,层层推进。一个个生动的情节环环相扣,不弄个水落石出谁也不放心。读着这样精彩的故事,比读小说还引人入胜。这样写人记事的散文,少见!

在这篇文章中,出场的人物有背背篼的红衣女,有超市的售货员,有服务台的收银员,有物管的监督员,有《遵义日报》的编辑、老朋友汪雍贤,有社区的王书记,警务室的徐警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有老城派出所的刘警官、郑警官,有环卫工人,有工作人员敖同志,还有许多不知名不知姓的热心群众。数十个人物都对作者热情帮助,展现了一颗颗胸怀的善心。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每个人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汪雍贤不仅为之出了不少主意,也为她提供了不少方便,更是一直陪伴着她的依靠,直到找到手机。通过这全过程的书写,作者赞扬了底层社会“一人有事,大家相帮”的纯正风气,如读当年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就不是小题大作了。

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如实写来,用不着在结构上多下功夫。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如实叙事,也用不着过多地去考虑选择华丽的词藻。因为是如实写来,也用不着去考虑人物的设置和性格的刻划。又是满怀着找到手机后的欢愉和感恩,这么轻松而又虔诚地运笔书写,即如行云流水般的一气呵成,读起也会酣畅淋漓,热血沸腾!

可见,友情写作,多是写个人,也有写多人,写群体的。

下面为抗疫而记的三组文章,也可以看作是写群体的友情写作,但它的思想意义又超过了友情。

2020131日至202031日封闭期间的感受各有不同,但她却乘此时机,整理旧作,出书一本《有香如故》。

202110月下旬,由于发现有7例阳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在遵义引起一阵恐慌,于是,从23日开始,遵义四城区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各社区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医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都忙得不可开交。最初,桂珍老师的丈夫韩天云因病不能去社区检测点检测,工作人员要他在家等待,以上门服务。可是,一等不来,二等不来,直等到深夜才进家检测了。为此,作者写了《夜半敲门声》。隔一天后,当作者到社区检测点去检测时,作了认真的跟踪调查,发现一个个医务工作者由于工作量大,又忙又累,显得非常疲困。于是,她写了《困倦的天使》。又隔一天后,当遵义四城区进行第三次核酸检测,作者特意去对志愿者的来源、数量、工作和思想都作了全面了解。于是,她写了《有你在,人间更温暖》。经过三次检测后,虽还没有解封,但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她冒着风险,出门观察街景,最后,又写出了《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一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如实记录了那一次的抗疫情况。

202299日,因有人外出旅游带回病毒,又经传染漫延,引起恐慌。由于全城封控,不能出门,各超市掀起抢购风潮,桂珍老师也被卷入其中,本能地去抢购生活物资。于是,作者写出了抗疫“静默”期间的第一篇散记《抢购》,记录了她在这次行动中的见闻和思考。头一天把超市抢购一空,第二天再去超市观察,却发现货物琳琅,物价稳定。于是,她有感而发,又写了“静默”抗疫的第二篇散记,《货丰价稳,中秋快乐》。几天坐在家中,想起抗疫前线的紧张情景,作者心中不安,总想去为抗疫之战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于是,主动请战,去当了一次“志愿者”。通过参与工作,不仅有亲身的体验,而且在与其他志愿者共同工作中有了更多的机会作深入的交流,于是,她写了“静默”抗疫的第三篇散记《今天,我当志愿者》。最后,当政府宣布分级分类解除“静默”管控后,作者又走上街头去了解情况,写作了第四篇散记《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在三年的抗疫中,由于病毒传播迅速,人人担惊受怕。党和国家为了老百姓的安全,实行清零防控,许多医务工作者和基层工作人员以及无数志愿者担风冒险,为老百姓服务。而有的人却抱怨不得自由,有的人则不遵守纪律,任意行动,给抗疫工作带来麻烦。桂珍老师本身就是一个法律工作者,她不仅胸怀全局,理解包容,而且由一个受服务者觉悟为一个主动参与者,更以一个作家的责任担当,不顾年老体衰,不顾疫情风险,深入抗疫前线,采访记录,以战地记者的姿态,写下那一篇篇记录抗疫历史的文章,显得弥足珍贵。

第三部分所编的文章,朋友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侧面对桂珍老师的人品和文品作了书写,让我很受教益。

桂珍老师挽夕阳,守正笃行著华章。《时光不语》将付梓,约我撰文论短长。有幸首读君书稿,入我眼中处处好。愧无椽笔作大序,拼尽全力亦潦草!

权且为序。

20232月下旬 清贫斋 

 
 上一条: 湖州文学院原院长、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文泉为《凌波童影》作序
 下一条: 《人生》杂志社长兼总编 秦剑波为《秋水文章不染尘》作序
 

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总社地址香港九龙弥顿道208-212四海大厦
总社电话:00852-21962638/65852676/39216081(传真)
内地咨询电话:13923719482(深圳)
业务QQ:2754109459 邮箱:27541094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