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精采书评
精采书评
站内搜索
站内全文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采书评 >> 精采书评   
湖州文学院原院长、湖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文泉为《凌波童影》作序
 时间:2023-04-10 来源:中国文化出版社  作者:管理员  点击:352
 

《凌波童影》序

沈文泉

2022 年对王德强来说绝对是终生难忘的年份。这一年,他的具有“南下干部”身份、离休多年的父母于新冠疫情下在同一天相隔十分钟先后病逝;这一年,加入湖州市作家协会才一年的他,不仅出版了《古玩风影》和《南下踪影之风雨江南》这样两部长篇小说,还于 2023 年春捧出了《凌波童影》这样一部散文集的书稿,被朋友们戏称为“王三影”。他委托“拉风群”群主董黎民先生做我的工作,让我为他的这部散文集作个序。

“拉风群”是湖州文化界的一个“小圈子”,一个因喝酒而建的微信群,又因群里的朋友轮流作东,于每个节气前后在湖州城白地街陈英士故居纪念馆边上的拉风美食(锦居酒屋的前身)聚饮而得名。巧的是,这个群也是 2022 年组建起来的。之所以叫“小圈子”,是因为这个群只有十二个人,拉风美食最大的包厢仅可容十二人就餐,再多就挤不进去了,这也让不少想进来的人只能“望群兴叹”。群里的人有作家、诗人、画家,也有搞音乐、搞收藏的。

我和王德强都在这个“小圈子”里,经常在一起喝酒,因此,作序的事就责无旁贷,不可推脱了。

书名《凌波童影》中的“凌波”是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的别称,“童影”是指儿童的身影。一直以为王德强是山东人,没想到他是随 1954 年担任菱湖区委书记的父亲一起在菱湖长大的,与我也算是半个老乡了。我的老家千金镇与菱湖镇毗邻,以前属于菱湖区,所以,我的祖父母、父母一辈,算是王德强父亲领导下的百姓。我在菱湖中学读过四年书,妻子又是菱湖人,所以很多人以为我是菱湖人。当然,王德强的老家则远离菱湖,在遥远的山东临淄。

《凌波童影》中的三十五篇散文,写的都是作者在菱湖的童年生活。因为菱湖与千金毗邻,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两地的风土人情相同或者相近,所以,读王德强的这些散文,自然而然地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倍感亲切。我俩的童年生活是何其相似!书中描写的他童年割羊草,钓鱼,摸螺蛳,抓田鸡,车水,趁塘,腌盐渍菜,烧野火,抽旋骨头,玩滑轮车,走高跷,挖防空洞,拾稻穗麦穗,学工学农,以及夏天游泳打水仗,躺在稻地上的凉床上乘风凉、看星星、听故事,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等,都是我儿时也曾经历过的往事、趣事。当然,再相似,我们的童年生活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作者的很多生活经历,我不曾有过,比如,看

蚕种催青和发放,做风筝和放风筝,吃猪头肉和猪头糕,捉蛐蛐和斗蛐蛐,养甲鱼和钓甲鱼,以及自制掼炮,参加军训,帮下放农村的姐姐烧饭,随做官的父亲四处搬家等。这既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也有家庭成分和家庭条件不同的原因。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农村生活比我要丰富多彩。

作者虽然是个山东汉子,但观察事物很细心,描写起来很细致,也颇有情趣。比如写鳑鲏鱼在池塘里争抢红蚯蚓时,他这样写道:“鱼儿争抢红蚯蚓时,上下翻动,你追我赶,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斓,就像蝴蝶翩翩起舞,感觉好像到了水中的童话世界。”(《赤眼鳑鲏》)写斗蛐蛐时,他又这样写:“旗鼓相当的蛐子,互相别住牙板,互相翻滚,互相挑开,撕咬几十个回合,还是互相振着翅膀鸣叫着寻找对方继续厮杀,谁也不认输。”(《捉蛐子》)在写菱湖的烈士墓时,作者这样写道:“到了秋天……紫荆树花开满枝,远远望去像一颗红色的心。周边种上了绿油油的青菜,那绿色就像一片广袤的大地,紧紧地拥抱着烈士们那颗红色的心。”

(《烈士墓》)在写杀猪时,作者写得很是专业:“大猪不停地哀叫着。只见一个个子矮矮胖胖的杀猪师傅口里叼着一把长长的尖刀,走到猪身边,左手在猪脖子上量了一下,右手拿下口中的尖刀,说时迟那时快,尖刀稳稳飞速地穿透猪脖子,一注鲜血顺着刀尖哗哗地流向木桶里。不一会儿,大猪失去了挣扎的能力。猪血流得差不多了,那杀猪师傅在刀口来回拉了几刀,便拔出尖刀。壮汉们将猪抬进边上放着的菱桶里,紧接着大人们挑着滚烫的开水倒入菱桶中烫猪。不一会儿,杀猪师傅拿起尖刀在猪的后小腿部位割了个小口子,然后嘴对着小口子拼命往猪身体里吹气。等猪身体被吹得鼓鼓时,那师傅便拿出各种工具退毛。”(《老宅院》)在书中,这样细致的描写还有很多。

阅读这部散文集,我看到了作者对儿时蓝天碧水的眷恋,也看到了他对绿水青山的呼唤。在《东河漾之殇》一文中,作者描写了曾经是他和伙伴们的“水上乐园”,“还慷慨地给人们带来许多水产品”的菱湖东河漾的消亡。在《稻地》一文中,作者这样描写儿时的星空:“那时的天是透亮的,没有雾霾遮蔽,星星在天空中亮晶晶的。”在《旋骨头》一文中,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惜,现在气候变暖,几十年没见小河着底冻了,在冰面上抽旋骨头的感觉,只能在记忆中搜索了。”在写菱湖这座水乡古镇的市河时,作者又这样写道:“我记忆中的东栅市河水质清爽,是周边居民的饮水、浣洗之河。居民们都是清清一早去挑水,这时的水舀进桶里,清澈见底。天蒙蒙亮,挑水人的脚步声已经响彻在廊檐和里弄的石板路上,有些没铺平的街条石被踩出咚咚的闷响。”(《隆兴桥与东栅市河怀旧》)

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是《凌波童影》呈现给读者的一大特点,字里行间充满着江南水乡的生活情趣。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性和趣味性强,向读者提供了比如红眼虾、甲鱼、田鸡和蛐蛐等的生活习性和捕捉诀窍,掼炮的制作方法,滚铜板和叮铜板等游戏的规则和玩法等大量有趣的知识,读来津津有味。

令我感到佩服的是,作者这个“街上人”在某些农村生活方面的知识比我这个“乡下人”还丰富。比如,他对蚕种的催青和发放很熟悉,写得很专业,而我儿时虽然也养过蚕,但对蚕种的催青和发放毫无认知。又比如河蚌,他能报出几蚌、三角蚌、猪头蚌、团蚌、蛏子、台蚬等这么多个品种,还能说出每一种蚌的生活区域、习性和肉质的特色,而我只知道叫水产、蚌壳,还不喜欢吃。

翻阅这部散文集,能够唤起老菱湖人的浓浓乡愁,也能让年轻一代的菱湖人想象老菱湖的水乡风韵。想到那些被填掉市河,被拆掉的古桥,消失了的龙湖书院……不禁令人掩卷唏嘘。这种唏嘘和惋惜,在这部散文集里随处可见。在《隆兴桥与东栅市河怀旧》一文中,作者就不无遗憾地这样写道:“可怜!填没了许多水族,填没了菱湖古镇的骄傲,填没了菱湖古镇的灵气,填没了菱湖古镇的韵味。”

菱湖,这座千年古镇,何时能够重新崛起,成为新老菱湖人的骄傲,我们热切地期盼着。

是为序。

2023 3 120 日于长岛

 
 上一条: 资深儿童教育专家,中国著名儿童诗人,黄爱卿老师为《遗忘与看见》作序
 下一条: 遵义市教育局退休干部,现《遵义历史文化》副主编钟永玖为《时光不语》作序
 

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总社地址香港九龙弥顿道208-212四海大厦
总社电话:00852-21962638/65852676/39216081(传真)
内地咨询电话:13923719482(深圳)
业务QQ:2754109459 邮箱:27541094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