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精采书评
精采书评
站内搜索
站内全文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采书评 >> 精采书评   
品《琴史趣读》,佐古琴学养:《琴史趣读》序言
 时间:2024-08-19 来源:中国文化出版社  作者:管理员  点击:114

 

 

品《琴史趣读》,佐古琴学养

于知文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琴声简静,能明道德,感鬼神,美风俗。泱泱数千年,吾国琴论贯穿于乐音始终,琴道几乎伴随着历朝历代的变迁,在礼乐治国的传统中既登庙堂廷宇,庄肃人心,更在无数静谧的角落里激荡着国人的心灵世界。

类比《易》更三圣,琴堪称圣器,是故,伏羲、虞舜、神农、文王、孔子及后世汉晋、唐宋、明清文人雅士,无不亲近于琴,是以,琴文化在中华优秀文明中得以滋养不断,在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始终是一朵绚丽的奇蕊。

可以说,古琴特别是琴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切片或侧面,它与我国传统诗文历史既高度重合,举凡孔子、司马相如、竹林七贤、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轼、耶律楚材等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文化大家无不留下大量与古琴有关的诗文,以及在弹琴、藏琴方面颇多轶事,古琴与国画、书法之间更是堪称代代融合;同时,古琴又独辟蹊径自成浩瀚,即使如上所举文人,一旦进入古琴世界,其人物形象一下子立体生动起来。比如孔子,在如今的国人心目中基本上是一个刻板固化的夫子形象,而到了古琴的家园,我们单单从《幽兰操》《龟山操》《获麟操》《将归操》《泣颜回》《文王操》等数曲来看,孔子一下子就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动形象,至于唐代雷氏制琴、宋元琴家辈出、琴派琴谱荟萃、民国琴社琴会林立等等,无一不是丰富我国文化历史和国情记忆的遗珠。

古琴虽是小众,于今却也热度倍增,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逐渐有了一种甚嚣尘上的味道。在这种背景之下,弹琴的、斫琴的、论琴的以及其他各种从事古琴的人群便多了起来。有的人涉足古琴,很快声名鹊起;有的人涉足古琴,迅速迈入权贵;也有的人靠了文宣电商,赚了个盆满钵满。

但是,古琴艺术自身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其实与这些现象关系不是很大。古琴事业发展,首先需要的是传承,包括古琴制作、演奏技艺的传承,这个“传承”二字如今基本上已经被人们严重口水化了。一个“手工斫制”所包含的制琴材料、制琴工具、制琴技艺、制琴流程、制琴时长等等,市面上其实很难见到真正符合传承要求的做法,比如丝弦所用蚕丝的来源、打磨灰胎所用砂纸的传统替代草本植物,几乎很少有人了解,自然也乏人问津。

传承之后,就是传播。任何一项事业,离不开传播、普及、争论、创新、提高。古琴即使火热如斯,在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永远觉得都是小众冷门,琴人总给人一种小圈子的感觉,演奏会、音乐会及各种大小雅集,也几乎总是那么一些熟悉的名家面孔,而且即使在这个圈子之内还存在着各种观念、风格和水平的鄙视链。

古琴的传播,可以有很多方面。首要的,应该就是琴史琴文化的传播普及,甚至可以说,琴史文化普及是古琴教育不可跨越的基础性工作。

史传记述,本是我国的优秀传统,琴论、乐论、琴谱自古就有大量记载。早在千年之前,宋人朱长文就专门撰述有《琴史》。新中国成立后,在查阜西等老一辈琴家的努力下,许健先生先后编著出版《琴史初编》和《琴史新编》,为新时代琴史研究及传播奠定了基础。其他琴人习见的涉及琴史类的著作主要有如下数种:2001 年云南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琴史演义》,2005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操缦琐记》,2006 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古琴丛谈》,2009 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世古琴逸话》,2020 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古琴百年纪事(1855-1999)》等。

以上诸书,几乎无一例外都受到了读者的青睐和追捧。《操缦琐记》且不说,《古琴丛谈》《近世古琴逸话》《中国琴史演义》基本上都出现过一书难求的现象。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的脱销,读者的主力仍然主要局限在琴人这个群体。

所以说,无论从古琴事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读书市场的潜在选择看,人们对于琴史尤其是普及性的琴史作品有着强烈的需求。

江西琴脉,源远流长,邓兄志华,生于抚州,游于广陵,承袭文风,锦心雅量,长年制琴,并沉于琴诗雅文,所交游者也多文人墨客、书画圣手。邓兄为人虔敬,对待师父师母礼尊有加,在师门内热心博闻,行事做人颇具古人之风,更兼琴艺高古,一首《渔樵问答》弹得神完气足,干净娴熟而又吟猱得当,实已窥广陵琴艺之门径。邓兄更是博文多思之人,制琴操琴之余,一边整理家乡古琴诗文,辑成《江西琴人诗文选》,一边于浩瀚的琴史中爬梳剔抉,辑成《琴史趣读》,这种勤于治事的精神让人感佩。

琴史书写,一般只涉及琴人琴事,多一些内容的,大多扩展及历史上的文人与古琴有关的诗文轶事。《琴史趣读》倒不然,由于作者本身有多年制琴的经历,对于古琴乐器的斫制和品鉴有着独到的认知,因此,书中令人惊喜地辑录了一部分历史名琴和斫琴名家的记述和分析,这种当代斫琴实践的体验与反思,与琴史上的若干记述,有些可以相互印证,有些则直接揭破了普通文人违反斫琴常识的臆想,由此而迸发出许多真知灼见,着实难能可贵。

关于制琴,作者更是从古琴典籍史料中深潜开去。唐琴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雷氏家族外,书中着重查找并深入分析了张越琴,相关分析毫不输于一些所谓专业性的论文。

以上,是我阅读邓志华师兄《琴史趣读》一书的一些收获和感想,期待有更多的读者一起走进兴趣盎然的琴史,也期待师兄在古琴制作和演奏之余,能够著述出更多古琴文化和古琴教育的作品。

 
 上一条: 日晚菱唱歌 风烟满夕阳:吴晓帆为《溪客诗语》作后记
 下一条: 我们需要在基因层面上的传承:《时间不会忘记》自序
 

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总社地址香港九龙弥顿道208-212四海大厦
总社电话:00852-21962638/65852676/39216081(传真)
内地咨询电话:13923719482(深圳)
业务QQ:2754109459 邮箱:27541094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