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精采书评
精采书评
站内搜索
站内全文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精采书评 >> 精采书评   
陕西省作协会员,延安市洛川县作协会公众平台主编李婷为《陕北记忆》作序
 时间:2022-06-08 来源:中国文化出版社  作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点击:1259
 

故乡情怀

李 婷

 

人在世间奔走,遇见一些人,拥有一些热爱,去做一些事,想来很多其实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也许,只有遇见了这些人,拥抱了那些热爱,做了那些事,才是生命的完满。

因为对个人家族的情愫,我于2018 年尝试用我稚嫩的文笔写了一篇文章——《拓家河情思》(拓家河位于洛川县槐柏镇,这里有一座修筑于20 世纪七十年代的水库,名为拓家河水库)。文章的故事背景从二十世纪初跨越至今,因为史料寥寥,加之对那个时代生活常识缺乏,我仅怀揣从长辈那里听来的一点时隐时现的回忆和描述,开始了我的追寻和记述。那是一篇调动了我浑身血液和情感的文章,让我时至今日都不太敢再去触碰它。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前所未有深刻的认识和深深的眷恋。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属于渭北黄土高原,地处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的结合部。它“地接关辅,风承周秦;境临洛渭,俗融戎狄”,是一片有深厚历史文化和人文故事的土地。它因洛川会议而著名,近年来又因洛川苹果而驰名中外。《中国影像方志▪洛川篇》这样介绍洛川——“一道洛水,蜿蜒黄土之间,一座古城,扼守高原腹地。周秦之风拂农耕,戎狄胆略壮边城。燕王职剑,彰显秦汉雄风,鄜城古塔,诉说千年旧事。拜双雁承周公之礼,舞蹩鼓现古阵豪气。一片曾经沟壑纵横的黄土古塬,如今已是果香四溢的大美洛川”。

好多事情就是这样,因为无知所以视而不见,因为了解而热爱,因为热爱就再也割舍不下。

那篇文章就像一根秤杆,为我揭开了家乡面纱的一角,让我看到了她的美丽和魅力。从那以后,我开始热衷于倾听有关她的故事。我曾经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描绘出他一个时期的过往,那所有人的合起来不就是一部栩栩如生的“洛川全史”吗?这样,我们不仅能清晰地知道我们是从怎样的“洛川”而来,还能告诉所有的后来人这里曾经生活过怎样的祖辈,有过怎样热血沸腾或静谧祥和的烟火人间。

有句话说:“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才能迎来属于你生命的蝴蝶效应。”我找到了,也遇到了,比如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那些博古知今的前辈,再比如那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吴钧老师。

跟吴钧老师的相识是因为他的“洛川插队系列作品” (《陕北记忆》)。第一次编辑吴老师的《跟会》(即赶集)时,就被他文章中对洛川当年集会场景的描述给吸引住了,那些信手拈来的方言,那些婆娘女子相约去跟会的描写,那些集市上熙熙攘攘交易的场景,把洛川当地当时的集市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好像带着我们回到了那个人头攒动的遥远市集。我被一个外乡人对自己家乡详尽、细腻、生动的记录感动了。这不正是我当时写文章时需要的背景资料吗?这不正是洛川一个时期的珍贵史料吗?啊,命运呀,缘分呀……

《农之本》中我读到了插队生活根植于他生命深处对劳动、对土地的情缘和敬畏。在他和同样是知青的老伴眼里,耕作和劳动不是艰辛不是苦难,而是生命所需要的“地气”。如今,他和老伴以“古来稀”之年,仍在北京郊区耕种着一座大棚,他说“生命好像又回到出发时的原点”。吴老师的《炊烟》较前两篇文章明显得多了许多生活气息、思想情感和文学艺术性。《炊烟》中对炊烟的诠释、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爆发,让我倍感惊喜和敬佩。我感觉吴老师插队系列作品的写作从这里开始渐入佳境,让我不由得期待他的下一篇,再下一篇。《观月》这篇文章让我记忆最为深刻,因为编辑时我流泪最多。那个漆黑雨夜中艰难行走着一个孤孤单单的少年,身体的负重、脚下的泥泞、山林的恐怖、湿透的衣裤、天上的圆月,感动了每一个读者,触动了每一个与之相遇的灵魂……很多读者唏嘘不已,甚至有本地读者心疼地说:“现在想来,那时候满没把你们这些北京孩子照顾好啊”!

在阅读和编辑吴老师的文章时,每一篇我都是流过眼泪的,为一个北京城里的孩子,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受过的苦累,为他对洛川的深切关怀和真挚的情感,为他把洛川当成自己第二故乡的赤子情怀,为一个老人回望这段历史时无怨无悔和乐观豁达。

吴老师的文字为我们复原了七十年代初洛川的模样,他的文化素养和文字功底弥补了我们的父辈,对回忆和历史只能言传而不能记录的遗憾。文章中那些对当地生活真实细腻的描写,没有对插队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细致观察是写不出来的;那些生动的充满热情的生活场景,如果没有对插队村庄根植于血液的思念是写不出来的;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幽默和风趣,没有豁达明亮的生命态度是写不出来的;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敬畏和使命感,谁又会在古稀之年,呕心沥血地去书写一个偏远黄土地小小村落的过往!

遇见吴老师,遇见吴老师的文字,是我的幸运,也是洛川这片黄土地的幸运。他的文字,充满赤诚和热情,充满才思和情怀,充满对洛川这片承载他青春年华大塬的热爱和思恋,打动了许多读者。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唤醒了我们对知青时代的记忆。无论世事怎样变迁,知青时代是我们不能忘却的一段历史,他们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一代人。

吴钧老师的这本书是他生命的完满,触摸过这些文字,并将这些文字延续下去,也将会是我生命的完满。向吴钧老师致敬,向北京知青致敬,向青春和生命致敬!!!

2021 11 7

(李婷,1985 9 月出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延安市洛川县作家协会公众平台主编。曾有多篇散文和小说发表于当地文学平台和刊物,并引起较大反响。)

 
 上一条: 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李影为《陕北记忆》作序
 下一条: 格尔木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胡开东先生为《格尔木军垦印记》作序
 

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总社地址香港九龙弥顿道208-212四海大厦
总社电话:00852-21962638/65852676/39216081(传真)
内地咨询电话:13923719482(深圳)
业务QQ:2754109459 邮箱:275410945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