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欢迎您!
网站地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本社资讯
本社资讯
通知公告
站内搜索
站内全文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社资讯 >> 本社资讯   
父女两代人接力打造励志佳作: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出版座谈会在江苏徐州举行
 时间:2021-10-29 来源:中国文化出版社  作者:中国文化出版社  点击:1001
 

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由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座谈会在江苏徐州举行。书中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后一代名记者曹学海主要的文学创作和新闻从业经历,生动地描绘了他自学成才所获得的主要成就和感受心得,同时也激情洋溢地记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为此付出的努力与担当。读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曹学海的“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精神、执着精神和奉献、传承精神”,从而给当代尚处在人生迷茫的年轻人一些有益的启迪和奋斗的力量。

 

 近日,由江苏省徐州籍女作家郑薇(本名曹俊隽)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追梦记》由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主人公曹学海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位卓有成就的新闻记者和文化学者,这部68章近28万字的纪实作品,详实地介绍了他主要的新闻从业经历和文学创作经历,完整地呈现了曹学海从一名初中生到研究生、从煤矿工人到作家记者和文化学者的奋斗历程。

 曹学海16岁起涉足文坛,诗歌(歌词、唱词)、散文、小说、纪实文学均有涉猎,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1979年起调任江苏省徐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创作大量纪实文学作品,记录时代变迁;19969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深造,同时兼任北京大型新闻画刊《中华英才》记者;19982月完成学业,20044月起任《大众科技报》(《新视界》周刊)记者,其作品频频在《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大众科技报》以及《中华英才》等报刊发表。他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有些学术成果在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以致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决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9128日,曹学海以《乔木文丛》编辑和学者的身份应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乔木文丛》出版座谈会,和中共中央领导同志、专家学者一起座谈胡乔木在中共党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领域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和建树;20034月,曹学海应邀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受众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2003年全国广播电台联合听众调查研讨会”,他被推选为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受众研究会理事;20108月加入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他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苏省徐州市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作家协会会员,徐州市广播电视学会理事。2017年退休后受聘担任徐州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徐州老记者》副总编。

 几十年来,他勤奋笔耕,著作颇丰。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花魂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散文诗歌集《那日黄昏》、纪实文学《曹学海纪实作品集》、人物传记《我眼中的中国名记者》(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新闻专著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广播新闻采写与启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曹学海新闻论说集》(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一个记者的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等10余部。主编和参与编辑的重要专著有《胡乔木谈新闻出版》(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永远的商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岁月留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和大型文献《谁持彩练当空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等多部。

 

于学强在发言中说:“《追梦记》是徐州新闻界第一本以纪实文学形式,介绍新闻人物的传记作品,之所以值得推荐阅读,是因为它真实性强,故事讲述生动,文学描述精彩,堪称非虚构文学类的典范,也是激励后人奋发向上,顽强追梦的精品力作。《追梦记》的作者把主人公追梦征程中一个个鲜活故事,用时空更迭的顺序,完整地生动地串连成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完成了‘有建树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坚持学习,不断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重大主题。印证了‘人是要有理想的,有理想就要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肖俊志作为徐州市文联、徐州市作家协会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理事,在座谈会上发表了主旨讲话,并对《追梦记》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做了详细的赏析。

 

 他说,今天能够有机会参加我市青年作家郑薇的长篇纪实文学佳作《追梦记》的研讨会,能够有机会见证我市文学事业薪火相传,接力前行,感到非常高兴。先说说《追梦记》的主人公曹学海。大家知道,曹学海是我们徐州市一位很重要的作家,是一位很有才气很有实力很有成就的作家,是一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特别能出作品的作家。近50年来,曹学海勤奋苦学,笔耕不辍,推出了500多篇优秀文学作品和新闻佳作,为我市文学和新闻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借此机会,我们向曹学海同志表示由衷的敬意。令人感佩的是他的爱女郑薇传承父业,酷爱文学,也是一位追梦的人,也是一位很有才情且创作颇丰的作家。

 

 现在来谈谈《追梦记》这部作品。坦诚说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很好读,很耐读,能读出很多正能量,能读出很多引人遐思的东西。读后很感慨,很不平静,甚至有些震撼。我总体感觉《追梦记》是一部沉甸甸而非轻飘飘的上乘之作,是一部怡人心灵,催人奋进的励志之作,因此可以说《追梦记》的面世也是我市近年来长篇纪实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理应引起我市文学界和新闻界的关注。纪实文学的特征一是纪实,非虚构;二是文学,非通讯。作者郑薇调动诸多文学手段,十分真实地记述了曹学海在文学和新闻的道路上不断逐梦不懈奋进的闪光足迹,饱含深情地讴歌了主人公敢想敢为和敢为人先的可贵品格,多角度深层次地开掘了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和蓬勃向上的力量,具体说来《追梦记》有以下几个特色,也是我读后的几点感想。

其一,《追梦记》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作品。立意高远,思想之美,是一切文学作品重要的审美特征。《追梦记》中众多故事无不闪烁着思想的火花,28万字向我们传递的是精神的力量。通读全书,主人公那种负重前行,忘我奋斗的历程,使人难以忘怀。掩卷思之,主人公那种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实属常人难及。因为爱好写作,被人连刺数刀,生命垂危的主人公在病房里仍然顽强地坚持写作。为遵命将12000字的文章改成3000字,两天一夜不合眼猛抽10包劣质香烟。写作成了曹学海生命的一部分,成了难舍难分的“恋人”,这是什么精神?出于一种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们国家尚未提出开发西部战略的时候,主人公克服重重困难,奔赴西部数省考察,回来时向国家相关部门呈上《关于开发西部的建议和构想》,并建议设重庆或西安为国家直辖市。这又是什么精神?如果说今天众人皆知的“西部大开发”是曹学海的功绩有些言过其实,但如果说西部大开发与曹学海毫无关系也有失公允和不实事求是吧。总之,什么叫牢记初心,什么叫不忘使命,什么叫撸起袖子加油干,《追梦记》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卷。

其二,《追梦记》是一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的作品。读《追梦记》,我们可以读到一个极端好学的人。曹学海的好学非一般的好学,他把“好学”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少时家贫,家徒四壁,他竟在土墙上挖出个长洞,存放书籍和作业本,并用白纸剪裁制作成书状置于洞中,称之为“书洞”,这使人想起古代穷学子凿壁偷光的故事。令人欣慰的是当年的一张张白纸,今天变成了曹学海十多部货真价实的专著。一个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凭着不灭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读完了大专读本科,读完了本科40岁又闯入北京读新闻系的研究生。曹学海并不满足于仅向书本学习,数年来他拜名师学文的故事精彩纷呈,也是他人生的壮丽华章。正是因为曹学海青灯苦读,学养有素,加之数年的烹文煮字,落于笔端的文章方能有丰赡的意蕴和斐然的文采。读《追梦记》,能读到一个追逐梦想的人。中国梦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当是波涛壮阔的实践。实现中国梦靠的是像曹学海这样的实践者和奋斗者,靠的是国家的梦想和个人梦想的有机结合。《追梦记》全书紧紧地围绕一个“追”字,主人公不敢有丝毫懈怠,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去追逐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最终实现了作家梦和名记者之梦,实现了他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人生价值。读《追梦记》,能读到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徐州人讲究,重情重义是徐州人固有的品格。《追梦记》的主人公曹学海是土生土长的徐州汉子,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好男人。在农村挂职锻炼的日子里,他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为贫困交加的村民韩大娘奔走呼号,终于让这位老人走出了困境。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商恺是新闻界的泰斗,也是曹学海的恩师,商恺的夫人病重,曹学海抬着担架将师母从楼上抬到楼下,火速送往医院。商恺病逝了,曹学海悲痛万分,含着泪水收集整理回忆商恺的资料,出版了24万字的《永远的商恺》一书。

其三,《追梦记》是一部很温暖的作品。也许作者是曹学海令爱的缘故,也许作者是一位女性作家的缘故,《追梦记》有很多情节读来很温暖,很亲切。有一点我相信,如同在研讨会上作者谈起父亲来泪流满面一样,书中有些故事作者肯定是噙满泪水写成的。曹学海当了记者要把握时间,其父亲四处借钱为儿子买来手表和自行车。父母不在了,曹学海的写字台上至今仍安放着两位老人的遗像,几十年了,这是亲情,读来令人动容。在赴西部考察时,曹学海与同学岳文厚同甘共苦,亲如兄弟。停薪离职后赴京进修深造,断了经济来源的曹学海一家生活拮据,友人见此情景送来挂面和鸡蛋,这是友情,读来让人感动。曹学海初学写作时因出不了大成果而迷茫徘徊,老师刘瑞年书信一封,语重心长,学生阅罢如沐春风,一扫阴霾。曹学海给恩师商恺送些礼物,恩师声色俱厉,欲断绝来往,但不久商恺便来信致歉。这是师生之情,君子之交的故事读来让人心动,发热。正是因为全篇凝结着一个“情”字,使人读来温暖如春,同时也为这部作品增添不少色彩。

 

顺便说一句,《追梦记》在创作手法和艺术构思上有些突破,纪实文学特别是传记文学,有些作品不注意剪裁,枝枝蔓蔓,小情小感,流水账一般琐碎繁杂,读之无味。而《追梦记》一书记叙的是主人公亲历亲为的重大事件,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就使得作品厚重而深刻,凝练而干净。当然,《追梦记》也不是尽善尽美,文学技巧若运用的更多一些,精辟的思辨文字若更浓一些,作品或许会更具感染力,更具深度。

 
 上一条: 我社出版的《吟赏江苏》一书在全国第四届百家诗会中荣获一等奖
 下一条: 运河情·两地缘——诗集《守望栖息地》首发仪式暨张海军诗歌分享会
 

中国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总社地址香港九龙弥顿道208-212四海大厦
总社电话:00852-21962638/65852676/39216081(传真)
内地咨询电话:13923719482(深圳)
业务QQ:2754109459 邮箱:2754109459@qq.com